欧洲杯赛事在线观看无插件_欧洲杯直播_欧洲杯免费在线高清直播

新闻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第1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闻学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27-03

  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和高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有益尝试,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培养一流新闻人才队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新闻教育事业改革都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精神,及全国、四川省和成都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文件要求,为深化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教育培养改革,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全面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构建并完善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不断刷新了新闻学院的形式与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以成都学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主要介绍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中取得的主要经验与创新模式,以期对全国同类院校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有所助益。

  一、基本情况

  成都学院始建于1978年,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体制的城市型综合大学。截止2014年7月,学校本科专业共计57个,主要涵盖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医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中,新闻类专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分别隶属于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学院艺术学院两大二级学院。

  二、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的实践探索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

  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

  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

  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

  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

  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

  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

  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4.强化过程,及时反馈,注重内涵建设。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在认真学习国家、省、市的有关要求和学校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在学院内就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理论设计;并就下一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初步规划和调研。我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还积极联系新闻单位的行业专家,就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征求了业界的行业建议,并为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吸收了一些业界知名人士参与。在整个过程中,两个二级学院积极正视目标与要求,及时反馈问题,适时做出了一系列规划与调整,注重内涵建设,力争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管理、课程、教学、师资、科研五方面的有机互动,充分实现学界与业界联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走出一条政产学研合作互动、深度融合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郭潇雅,吴运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校地共建新闻学院[EB/OL].2014-05-05/2014-07-28.

  http:///gd/gd_rwxn/gd_zxjl_1695/201405/t2014

  0505_1147098.shtml.

  第2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新闻编辑学》课程的设置是为适应教学和广播电视编辑工作的需要,该课程着重讲述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广播电视编辑的特点、节目系统的构建、三类主要的新闻性节目的构思与编辑进行了探讨,力求对我国广播电视编辑实践的基本经验作一个大致的梳理和理论的提升。同时,《新闻编辑学》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环境下,我们将突破以往以微观的新闻编辑学为主的教学理念,而将教学的内容拓展到宏观层面,比如新闻报道的策划,新闻采编流程的参与。

  (1)教学理念滞后于实务发展。目前,《新闻编辑学》课程的教学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与“用”脱节的问题,课程教学较多地停留在纯理论教学的层面,而较少落实到学生的实务编辑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对于大多数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而言,新闻编辑教学更多地停留在对文字、信息、理论、概念的分析与探讨,而较少关注当今日益竞争的媒体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也缺乏翔实的案例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创新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互动,《新闻编辑学》课程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能力的能动吸收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对多变的信息资源缺乏认识、有效选择以及灵活应对。再者,课堂上缺乏互动性的案例讨论教学,导致一大批学生失去对新闻编辑学知识的兴趣。

  (2)传统的新闻编辑教学对当今新闻前沿实践的关注不足。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新闻编辑业务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今单一的传统媒介新闻编辑已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传统的新闻编辑教学实践缺乏对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编辑实践的重视;新闻学教材“视角偏窄,重视由上而下的传播流向,传播者本位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些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视野狭窄,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对《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案例教学。新闻编辑学实践操作性较强,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维方式,逐步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的方法能有效的启发思维,建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相关性,具体化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在“新闻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章节中,新闻学的把关人理论强调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分析,在把握新闻价值的“及时、新意、重要、显著、接近”的五个维度的同时,如何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正面报道的负面作用,结合全面考虑稿件政治影响内容,在报道中心与报道面、报道对象之间以及报道内容之间讲求平衡,结合四川大地震、十七大、奥运会火炬传递等新闻热点事件的案例分析,讲求新闻时效性,并有效的把新闻价值判断和社会效果分析之间的平衡把握尺度体验出来,学生对重大热点时事的了解,重点关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把课堂的案例教学实践引向课下,学会运用新闻价值分析来考量报纸中出现的新闻事件,并体会其中的社会效果。

  (2)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报纸编辑工作是报纸生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多道工序组成,报纸编辑工作各工序安排的程序就是报纸编辑工作流程。业务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方面进行模拟编辑部的情境式教学,按照新闻编辑的专业标准和时间规定设计各个业务环节的课堂练习,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结构、规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稿件、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版的内容、设计版面,直至在实验室完成报纸版面设计、进行电子排版并印出样报。加强每日一校报的课堂练习,针对报纸的每一版面练习作校对和改写,模拟编辑部的分工流程,设立一校、二校和终审等岗位。通过这种全程配套的练习,使学生全面掌握报纸编辑业务,以保证一流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可以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的体现教学内容,提供更多、更丰富、更迅捷的教学信息,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上课容易精力不集中,自学能力相对较差,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需要利用图形和模型演示的内容,如新闻编辑流程分解图、新闻报道结构模型推导、优秀报纸版面分析可以利用多媒体逐步演示形象展示,从而给学生更为直观的知识体系和更为形象的视觉冲击,对训练学生新闻学的思维方式具有优势。新闻编辑学有专门章节讲授报纸版面设计与电子排版,利用多媒体展示报纸版面基本常识,将版心、报头、报眼、报线等报纸的基本结构具体的演示出来,安装方正飞腾软件,重点讲授电子编排方法,把版面语言的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直观的利用排版软件编辑出来,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强化上机操作训练。在制定新闻编辑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适当增加实验课时量,设定相应的实验目标与要求,遵循一定的实验步骤。例如,在讲授版面制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版面编排软件,并在上机实验教学过程中对电子排版的注意事项以及设计排版的基本要领等方面为学生指点迷津。为加深学生对新闻编辑整个工作流程和实践环节的理解,可组织学生模拟报社办报的方法开展相应的实训活动,如创办有特色的专业报纸、自行设计主题版等。从报纸设计、报纸策划、采访、写作到选稿、组稿、改稿、标题制作、报道配置、版面编排等,全部交由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独立完成专业报纸的制作。在主题版的制作方面,应鼓励学生广泛接触重大的社会新闻,对周边发生的新闻事件要有自己一定的价值判断,提高新闻的敏感度,以自己观察到的新闻事件为素材编写稿件、摄影摄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版面设计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

  参考文献:

  第3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新闻教育媒体 接轨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conducted the reality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ism education connected withmedia by empirical study.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fact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news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demand coming apart ar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regardless of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s or the media jobholders, compared with the consistent view which is that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current journalism education is the school edition should connect with the media demand .

  key words news education media connected

  一、 研究缘起

  新闻教育热为新闻媒体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是来自业界和学界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矛头直指各大学新闻院系的新闻教学在教学体系、 科学 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新闻教学内容与新闻媒体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无论是新闻业界还是学界都不断有人撰文讨论,直陈弊害。但这些讨论几乎都是“定性研究”,因此,对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本研究旨在开掘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将细致地呈现新闻院系的学生、教师以及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记者和编辑)对当前新闻教育中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辞海》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指学校工作中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①因此,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共同活动。而以前有关新闻教育的讨论多是新闻院系的教师或媒体从业人员操控话语权。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说,我们将重点讨论作为新闻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对新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认识。第二,现行新闻教育与媒体是否脱节?新闻教育是否应该与媒体接轨,怎样接轨?我们将通过实证调查来比较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异同,为以后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一些依据。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新闻院系师生及媒体从业人员关于高校新闻教学与媒体接轨状况的实证数据,再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包括 7个部分:“ 总体状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与媒体的联系”以及“个人基本信息”。

  (二)样本选取。采用配额抽样法。学生样本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上海和广东12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主要由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同学这一人际传播 网络 来发放问卷;媒体从业人员的样本则来自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和广东各省市的省级和地市级媒体;教师样本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北京和广东部分高校。抽样时,主要考虑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决定抽取400人来进行调查。其次,按教师、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身份进行配额,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各50人,学生300人。第三,考虑到大一学生对专业认知尚不全面,研究生数量总体较少,所以我们对学生按年级进行配额,样本中有大一及研究生各50人,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共200人。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其中学生277份,教师40份,媒体从业人员49份),有效问卷率为91.5%。

  (三)变量设置。本研究的主要变量有“职业身份”、“满意程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专业背景”等,依靠这些变量的关系,可以勾画出当前新闻教育的真实状况。

  三、数据分析及讨论

  1.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

  对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了提问。请他们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打分,满分为10分。分值对应的满意程度分别为:非常满意8-10分,较为满意6-8分,满意4-6分,不满意2-4分,非常不满意0-2分。由此可以 计算 出一个指标——相对满意程度分值。相对满意程度分=(学生满意程度平均分+教师满意程度平均分+媒体从业人员满意程度平均分)÷3,由相对满意程度分值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满意程度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大学新闻教育的相对满意程度分为6.05。其中学生的满意程度平均分值为6.41,教师为6.1,媒体从业人员为5.63。对于学生的满意度,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来自不同院校的学生的差异。我们把277位学生样本按院校级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现,来自一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25人,所占比例为45.1%,二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为152人,所占比例为54.9%,这说明对样本在不同院系这个变量上进一步分析是有意义的。统计结果表明:一本院校的学生对学校新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高于二本院校,平均分值分别为6.54和6.28,但两者的区分度并不大。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此次调查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您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能满足媒体的需求吗?回答能够的占27.6%,回答不能的占72.4%。由此看来,当前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从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有一大半部分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要求。难怪有人形容现在新闻教学与新闻媒体是“各行其是,互不相干”。高校按自己的模式培养学生,新闻媒体则以自己的需求招聘员工。

  在对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是否脱节这个问题上,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有2/3以上的人给以肯定的回答,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学生、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均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高校与媒体应多交流和沟通。在调查中问到“新闻专业毕业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主要缺陷”时,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一是缺少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二是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与现在的高校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较少,学生到媒体实习的机会不多,实习的时间不足,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有51.7%的学生不清楚新闻媒体里的具体工作要求;有16.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他现在所学能否达到新闻媒体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从职业要求的角度看,部分学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当然,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应该对这种情况负有相应责任。而后者,则应由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加以改变,以适应新闻媒体的职业需要。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中,当问及新闻专业毕业生应该怎样去弥补缺陷时,有80.6%的人认为学生应利用一切机会,尽量多参加新闻媒体的实习和实践。他们建议,新闻专业的学生,不应把目光局限于书本的固定模式上,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打好基本功,以防止眼高手低。

  2.新闻 教育 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李彬教授认为,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在两极间摆动,一极是实践的需求,一极是理论的诉求。一般意义上讲,新闻教育及新闻研究一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追求两极之间的平衡。②实际的情况究竟怎样呢?

  此次调查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是“如果让您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你会选择哪种类型?”选择项分别是实践型、理论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针对教师的问题是“您认为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是怎样的?”选项分别是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两者并重;针对媒体从业人员的问题是“您认为现在新闻媒体最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选项分别是理论型、实践型、理论+实践的综合型。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学生、教师还是媒体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倾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教育的 发展 方向(具体统计数据见下表。这也印证了“两极平衡”的判断是准确客观的。同时应当看到,在新闻业界和教育界,偏重实践的主张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3.新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据样本统计结果显示,新闻专业当前所开设的课程,纯理论课为61.5%,实践操作课为9.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28.8%。

  这表明前面所提到的我国新闻教育界一贯主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极平衡”理论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并未真正完全得到体现。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是 历史 原因。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教育作了这样的设计:在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1/4,其余3/4的课程都是社会 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布莱尔这种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较为合理,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鉴定标准”。③新闻学传入我国以后,布莱尔这种课程结构观也同样被国内新闻学院所接受,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人文科学而轻社会科学的倾向。建国后,很多学校的新闻专业往往设在中文系,尔后独立为新闻传播院系。因此,出于历史惯性,文学类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调查表明,在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中,开设了文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78.8%,开设了心 理学 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2.7%,开设了社会学专业课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34%,开设了 哲学 类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47.3%,开设了 法律 和 经济 学课程的学校占样本总数的23.5%。由此可见,文学类课程偏多,而媒体急需的社会、法律、经济学等偏重于实践的基础课程设置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1998年以后,本科专业的学时总数不断压缩。在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学校公共课如马列原理、外语等不能减,最后只能削减某些专业课的课时或者砍掉某些人文社科基础课。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一些理论+实践的课程就变成了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程,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

  就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方式而言。 我们发现“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开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样本统计结果显示,在新闻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占样本总数的 46.9%,“讨论法” 占27.8%,“案例法” 占14.1%,其他教学方式占11.2%。

  然而,当问及学生希望老师采用怎样的授课方式时,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 %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其他类型占7.2%。由此可见,新闻教育的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四、 结论与思考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教师、学生还是媒体从业人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学校教育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造成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象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指出,如果新闻媒体把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适合其需求的责任完全推给高校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媒体自身也担负有培养人才的重任,就象 医院 必须要给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一样。所以,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相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相应的责任。

  众所周知,传媒产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新闻实践走在了新闻理论的前面,因此高校新闻院系所培养的学生暂时不能适合媒体需要也是正常的。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求大学新闻院系应立足传媒发展现实,更新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应主动与高校进行交流和沟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业务交流方面开展广泛合作,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实现二者共赢。

  注 释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657页

  第4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风建设 人才培养 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

  当前,无论是新闻教育还是体育新闻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而新闻教育资源又相对有限,整体教学质量将受到质疑。因此,各高校应把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摆在首位。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关键是学风建设。所以,在现阶段中,高校学风建设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于学风建设,教育部《关于扎实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要求》中指出,一是建立学风建设专门机构,促进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要将学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结合教育部精神,成都体育新闻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积极创新学风建设机制,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

  成都体育学院自1995年成都体育学院开始在研究生层面进行了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尝试,开始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理念、目标、途径的探索,2000年,成都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的本科生。在15年的人才培养中,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重视对体育新闻工作规律的探索,并紧密结合人才市场的变化,以“面向传媒、体新结合、能力至上、素质第一”为培养理念,以“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形成了“特色突出、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在建系之初就推出“模拟演播厅系列活动”,为使“模拟演播厅系列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2009年推出了“首届新闻艺术节”。通过“首届新闻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形成了具有我系特色的学风建设机制。

  一、体育新闻专业学风建设新模式内容

  体育新闻专业学风建设新模式内容见下图:

  1.理论支撑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共识:新闻专业实践性强,新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媒体不需要,媒体需要的毕业生新闻院校培养不了。0针对这一现状,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重视对体育新闻工作规律的探索,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独特优势,以学校“以体为主、体文结合、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并紧密结合人才市场的变化,以“面向传媒、体新结合、能力至上、素质第一”为培养理念,其中,“面向传媒”是我们对人才走向的定位;“体新结合”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性;“能力至上”和“素质第一”是在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形成了“特色突出、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体新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培养为体育媒体服务和具有体育精神的大学生。

  2.教育目标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自建系以来,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及教育目标,即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体育运动理论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出版和宣传部门从事记者、编辑、营销、公关、广告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010年,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走过了十年,通过十年摸索。新闻系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学风。“素质第一,能力至上”成为新闻系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也成为了其学风建设的风向标。目前,新闻系立足实际,以专业为特色,开展了各类“促学风、展风貌”的特色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途径

  我系建系以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学风建设机制,深入各级媒体进行调研,并请各级媒体负责人与我系共同商讨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次论证后认为:仅依靠第一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闻人才的需要,只有结合第一教学同期开展富有创新性的系列活动,这样既能弥补第一课堂的疏漏,又能创新学风建设机制,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在2009年推出了“新闻艺术节”。

  (1)以“新闻艺术节”各项目推进学风建设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推出的“新闻艺术节”由“5+1”个项目组成,其中的“5”是紧密结合我系在国内率先创新和开设了体育新闻传播特色课程体系(《体育新闻概论》、《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体育新闻采编与制作》、《电视体育专题》、《体育传播实务》、《体育新闻评论》、《体育传播概论》、《优秀体育广告评析》)同期开展的。“1”是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后经学生公开投票产生的。“5+1”个项目组成在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我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设想,又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兴趣点。

  ①配合《电视体育采编与制作》、《电视体育专题》课程举办的dv大赛

  结合第一课堂《电视体育采编与制作》、《电视体育专题》同期举行dv创作大赛。dv创作不仅仅能使学生提高思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加强交流与台作,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dv拍摄的各种元素如撰稿、摄像、后期编辑及配音等,这些元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剧组成员都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其他人员互动,而且彼此建立起联系。

  开展主题鲜明的dv创作大赛,对学风建设起积极促进作用。

  ②配合《播音与主持》课程举办的体育主持人大赛

  体育节目主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体育节目中经常采用直播形式、直播新闻、直播赛事、直播谈话节目,如果没有丰富的体育知识沉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是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围绕这些要求来开展诸如主持人大赛、体育知识竞赛、普通话朗诵比赛、体育赛事解说、诗歌朗诵比赛等的训练项目,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③配合《体育广告评析》、《体育传播概论》举办的体育广告策划、体育赛事策划大赛

  配合第一课堂《体育广告评析》和《体育传播概论》教学同期举行体育广告策划、体育赛事策划等,如在2010年我系已和成都市体育局签订了《体育赛事实践与传播基地》,对在2010年在成都举行的“运动成都”、“idsf世界杯标准舞大赛”、“成都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等活动中,我系师生以此为主题进行策划比赛,最后推荐出最优秀作品上交给成都市体育局,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育广告策划和赛事策划水平,提升社会竞争力。

  ④配合《体育新闻摄影》课程教学举办教学摄影成果展

  配合《体育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同期举办教学摄影成果展。通过体育新闻摄影的实践,培养学生基本的艺术修养、欣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⑤配合《平面设计》举办的平面设计及网页设计大赛

  为使《平面设计》课程务实化,在“新闻艺术节“中平面设计大赛是广大学生热衷的项目,在艺术节中以杂志封面和个性个人博客主页为主题进行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⑥配合《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体育新闻评论》举行的新闻作品大赛

  紧密结合《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体育新闻评论》课程,以“发现新闻,培养记者”为目的,通过实战和评奖集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新闻报道意识和新闻采写能力,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热情、兴趣。

  (2)“新闻艺术节”活动特点

  ①参与的广泛性

  从我系成功举办的两届“新闻艺术节”来看,是针对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在校学生展开,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性参与其中。据统计,每届“新闻艺术节”参与人数达到了

  第二届新闻艺术节报名参与人数累计人数达到327人,占在校生人数(毕业年级在外实习)总人数的79.4%。

  ②活动的层次递进性

  所谓“层次递进”,即在学风建设中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共性,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及个性差异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推进学风建设。如低年级可以参与“新闻作品大赛”、“体育主持人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高年级可以参与“dv”大赛、“体育赛事策划大赛和广告作品设计”、“平面设计及网页设计大赛”、“体育摄影大赛”等。

  ③正确的导向性

  坚持正确积极的引导,充分营造良好学风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发展。

  新闻艺术节是新闻系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实践,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也会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目标就更明确。各项目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均有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教师均由请媒体相关专业人士和我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聘任业界人士担当。认初赛、复赛到决赛无论在比赛中可以走到哪一阶段,广大同学得到了很好指导。

  ④严密的系统性

  “新闻艺术节”每年一届,每年年底召开“新闻艺术节新闻会”,宣布下一届新闻艺术节比赛项目,次年5月中上旬停课两天进行作品展示和决赛。并且已经纳入学分考评体系,形成了院系学工系统、教务系统齐抓共管的工作,实现了“教与学”紧密结合,带动了院系学风建设的新局面。

  5.评价体系

  “新闻艺术节”学风建设模式注重评价和反馈的应用,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动态的、多元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

  (1)评价目的:通过评价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最真实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以评价为手段,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得以有效地促进下一个学习周期学习质量的提高。

  (2)评价内容:评价以各特色课程的同期举行的活动为主要对象,包括活动项目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准备及操作,最终得出学生关于新闻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整体评价情况。同时,为全方位检查教学效果,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经过教务部门特批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停课展示和比赛,在比赛和展示均请业界人士作为评委和进行点评,这样既保证了成果的专业性和比赛的公平性。学生通过媒体相关专家现场点评,更明确了自身努力方向。

  (3)评价方法。本学风建设评价方法坚持评价力‘法的多样化,采用现场点评和网上投票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评价的过程客观、标准、全面与准确。

  二、创新新闻传播学专业学风建设运行机制

  1.营造新氛围,不断提高“新闻艺术节”的聚合力

  “新闻艺术节”是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扬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为了不断演绎新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我们每年更新活动形式,创新开辟校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项月,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设计、策划和组织富有创意的活动,不断丰富学校文化教育的百花园。力争形成院系教工系统、学生系统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方向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2.面向人才市场,开展“精品工程”活动

  为形成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品牌效应,扩大系、院的知名度,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通过“新闻艺术节”实践平台,选拔几十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利周末和用假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等重点培训,力争使使其成为该专业学生的“精品”,为该专业就业广开门路奠定一定的条件。

  3.挖掘新渠道,不断扩大“新闻艺术节”的渗透力

  注重培养体育新闻报道业务技能与能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不断挖掘新的媒体教育资源,扩大“新闻艺术节”渗透力是大势所趋。

  4.充分发挥各级行政组织管理协调作用

  学风建设创新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必须设立一个专门对学风建设机制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管理和评价部门,这项工作应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去。

  学校各级行政组织不仅要担负起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而且要把学生的德、智、体、美、情的教育作为一项大事来抓,要积极配合学生管理部门搞好学风建设活动,并为之尽可能的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第5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闻系统;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推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极大地改变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在硬件设施及相关投入方面已经完成初步建设,因而下一阶段的主要方向重点是研究由技术转向业务,从硬件转向软件方向。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基于高校校园新闻系统的重要性,笔者采用最为便捷的开发语言和程序,对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新闻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

  1 系统需求分析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高校的新闻系统,其本质就是信息管理系统。从其功能模式来看,主要是实现对信息的分类、上传、审核、。在高校范围内,新闻系统设计的对象主要是:访问者打开网站进行浏览、阅读和搜索新闻,并通过注册成为系统会员,获得相应的权限,比如有关信息;系统管理员则通过后台进入管理区,对新闻信息进行添加、审核和管理等,并对系统注册的会员进行权限的设置与管理等;此外,还包括一般的系统功能设置,比如系统风格,友情链接的管理等。

  从目前有关设计研究来看,基于B/S模式下的WEB信息管理系统往往由于数据量庞大,用户数量大等因素,容易导致服务器压力大。因此,如何避免这些不利因素,采取便捷的语言,设计一个开放式的系统,是系统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2 系统开发语言及环境

  基于.NET平台,使用技术和C#编程语言,使用IIS作为Web服务器,通过ACCESS数据库,能够将校园新闻系统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更加有利于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更加有利于校园新闻工作的展开。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

  3.1.1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在充分考虑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一般实际情况前提下,根据其信息化建设的实力,本次设计选择了基于.NET平台的B/S三层体系结构来构建校园新闻管理系统。重点是从数据库结构,功能实现模块需求以及整体构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3.1.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从高校新闻系统的业务路程来看,主要涉及相关信息的上传、审核、删除、后台添加等几个方面。而本系统最终主要面向浏览者和管理员两种角色。因此,本次设计中,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块有8个,分别是:新闻主页、新闻搜索、新闻管理、新闻分类、用户管理、系统设置、友情链接、系统维护等模块。设计的详细构架见下图1所示:

  图1 校园新闻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3.1.3 系统主页设计

  主页是校园新闻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访问者在浏览信息时展示的界面,因而其版面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主页设计的水平高低也反映着本系统设计者的设计水平。根据本系统业务需求,在功能方面,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首页显示用户注册、登陆功能页面;(2)系统访问者在首页浏览新闻、具备搜索新闻的窗口页面;(3)新闻主页根据新闻分类动态显示新闻信息;(4)动态显示系统的相关信息,比如友情链接,重要公告等。

  3.1.4 新闻管理

  在前文分析中,就本新闻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描述。因此新闻管理是本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功能模块主要是由系统管理员在后台能实现新闻添加、修改、删除、审核等操作。

  3.1.5 新闻分类管理

  由于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实践中,有关信息的会根据职能部门而对相关信息会需要进行分类。因此本系统开发设计中,就新闻的分类管理,提供了新闻分类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

  3.1.6 用户管理

  这里提到的用户,是指本系统应用中,网站的浏览者通过注册后成为系统用户,也包括系统管理员。在本系统中用户管理模块实现的功能包括对用户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权限设定。在具体的权限设置方面,管理员有权限对一般用户进行授权操作,而一般用户则只具备相应的一般功能,无法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3.1.7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是管理员对本系统的有关系统配置信息、友情连接、风格设置等进行操作。当系统管理员进行登录后台以后,系统会检测到该账户的权限。当系统管理员具备系统管理权限,就可以对系统配置信息、风格设置、友情链接等进行操作。因此,系统的开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对管理员的系统管理权限进行了科学设计。

  3.1.8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否设计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本系统的运行速度及安全性,因此高校新闻系统的设计,首先要从反映学校院校机构基础数据的内容出发,体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本系统数据库设计中,遵循了用数据模型实体关系图(ER)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

  系统使用Access作为应用程序的数据库,建立了有6张数据表:Lb_Links表用来存储友情链接信息,Lb_Class表用来存放新闻分类信息,Lb_News表用来存放新闻内容,Lb_Admin表用来存放帐户的信息,Lb_Setup表用来存放系统设置信息,Lb_News表与Lb_Class表相关联,Lb_Skins表用来存放页面风格。

  3.2 系统的实现

  3.2.1 系统的部署

  本系统的部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节点组成:浏览器层、内部局域网层、Web服务器层以及数据库服务器层,具体的部署如图2所示。其中Web Server (即:服务器层)和 Database Server (即:数据库服务器层)位于独立的客户端,而Browser(即:浏览层)是应用工作站独立的客户终端。

  图2 校园新闻管理系统部署

  3.2.2 软件开发环境

  校园新闻管理系统的软硬件环境:

  (1)服务器环境配置,硬件方面服务器CPU 2G;软件:Windows Server2003 sp2;.NET 4.0;SQL SERVER2008;IIS6以上;IE6.0以上。

  (2)客户端环境配置,系统硬件方面计算机 CPU 1G为宜或更高;内存要求最低1G或更高;硬盘要求至少80GB或以上;系统软件:Windows xp 或Windows 7 等版本;IE6.0以上。

  测试项目:该测试计划主要包括对软件各个模块的测试,测试数据覆盖面广,主要有:

  1)系统主界面功能测试;

  2)新闻模板增加、修改、删除功能测试;

  3)新闻栏目增加、修改、删除功能测试;

  4)增加新闻功能测试;

  5)新闻内容的修改、删除和审核功能测试;

  6)系统管理员增加、修改、删除界面测试;

  3.2.3测试结果

  系统设计完成后,按照功能需求,对本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良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拓展性,符合预期设计要求。以新闻后台为例,测试结果如下图3所示:

  图3 测试结果示例“系统设置”

  4 结束语

  综上,如何运用成熟、稳定的技术服务于教学与管理工作,是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高校新闻系统在高校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采用便捷的语言,开发出适合的系统符合现实需要。本文对基于.NET的校园新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此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志一.新闻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1).

  第6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开设有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新闻院系已近20所。这其中的少数学校,还成立了网络传播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与网络传播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在那些没有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中,也几乎都在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

  还有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已经不仅在新闻院系开设网络传播概论这样的课程,而且把它作为全校的公选课,供各个专业的学生选修。其实,笔者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完全可以与科学社会主义和大学外语一样,作为基础课在大学里面普及,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

  这样的认识,是基于个体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对专业人士都有必要,是其专业交流与专业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面向人类数字化的未来,受过高等教育者不能在网上进行富于个性的自我展现(并非博客),与不能熟用外语当视为同样令人遗憾的重要缺失。

  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传播专业或方向的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观照互联网应用在全球日新月异的态势,观照网络传播事业在大陆的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在我国高校对网络传播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无论在量与质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与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着较大的提升与变革的空间。

  首先,在专业设置方面,还过于笼统,缺乏专业侧重与约分。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院系.其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新闻学或传播学的一些核心课程,二是网络新闻传播方面一些主干课程,如网络传播概论、网络新闻学、网络广告学、网页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等等。再往下,就没有专业侧重了,使专业设置过于单薄,与这一学科丰富的涵盖面不相适应,亦不利于奠定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对网络传播的理解过于狭窄。网络新闻传播学科的交叉性.涉及面大大超过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美国的有些大学的网络传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专业或新媒体(New Media)专业,在开设类似于上述的一些网络新闻传播主干课程外,还给出了5-6个专业侧重面,如: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短信与无线传播、建康情报学,等等。选择不同的专业侧重面的学生,除了必修主干课程外,还有更为“专业”的课程需要学习,如选择“网络媒体”的学生,就要学习网站建设、网站营运与管理等课程。

  这样的专业设置,也是由网络新闻传播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以前,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到报社工作,广播电视专业毕业的则大多到电台、电视台工作。但如果受此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人才,就只能或主要应到新闻网站工作,就未免狭隘了。现在,有些学校不敢设立网络传播专业或有此专业的亦不敢扩大招生规模,就是怕毕业生找工作难,因为中国的网络媒体数量有限。殊不知,网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并非只能到网络媒体工作,在传统媒体亦能大显身手。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渗透与影响有目共睹。试问,现在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不在大量地使用互联网和调用网络资源呢?还有哪一家传统媒体的工作方式或工作流程还能离得开电脑与网络呢?作为复合型人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主,理应比新闻院系的其它专业的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

  不仅如此,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到电信传播、远程教育、网络游戏等行业或产业工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切以数字信息处理为特征的行业和岗位上,网络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都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的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和相关课程空白的问题。一方面,有关网络新闻传播总体介绍性的教材,不仅内容重叠的成份较多,而且缺少真知灼见。例如关于《网络传播概论》的同名书籍就有好几种,从例证到章节编排均大同小异。大学教材,通常是编撰者在此学科上科研成果一定程度的体现,然而,“迄今为止描述性的,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真正能够在传播理论上有所建树的目前还不多见”(闵大洪:《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另一方面,一些重要课程还没有教材,或没有理想的、典型的教材。例如,在网络新闻方面,缺少“在线新闻调查(Online Ivestigative Journalism)”、“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在WEB应用方面,缺少“交互式动画(Interactlve Animation)”、“动态网页接口(Dynamic Web Interfaces)”、“数字广播(Digital Audio)”;在网络技术方面,缺少“数据传播(Data Communication)”、“数据库应用与设计(Database Use andDesign)”,等等。

  在教材编写方面,当务之急不是“把精力放到网络新闻传播的学科名称和性质上,或者用传统的学科分类法来套‘网络新闻传播学一’”(赵志立:《中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及趋势》),要避免教材选题与范围总是大而宽的现状,而把力量集中在那些“相对窄而深入的研究课题”(彭兰:《视野、焦点与方法: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三个待突破》)。例如,关于黑客、闪客与博客,都是可以写出专门的教材的。

  第7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新闻学专业 教学质量

  一、民办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现状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1.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不明确。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产物,为迎合市场需求,大部分民办高校都设有新闻学等热门专业。笔者所在学校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政府有关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具备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等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在新闻媒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沿用的是所依托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学校独立之后,培养方案几经修改,由于始终没有一个清晰且固定的培养目标,致使教学计划不断变动。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难以进入相关媒体,于是有工作就干。一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的技能不专,什么都学,什么都能干,但是什么都干得一般,没有不可替代的特色。

  时下,手机、互联网、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给广大新闻学子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掌握一门不可或缺的技能是就业的不二法门。而目前三本的学生即使学习了采写编评摄,进纸媒,依然不能跟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进网络媒体,没有熟练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进入视频网站或电视台,拍的片子又一般,结果变成“四不像”。现代职场竞争下,不需要门门功课一百分的学生,而需要一门功课120分的学生。民办高校面向市场,新闻学专业不能大而空地培养十八般武艺都会的学生,而要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口径,强化某方面的实践技能,以此为中心,树立培养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2.师资力量不充足,经费投入不充分。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还有少量引进和自修的博士,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年纪轻、职称低、任务重、待遇薄、生活压力大,极大地限制了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尽管外聘了高级职称教师,但其在校时间短,发挥作用有限。年轻教师只能自我摸索、自由成长,整个专业呈现出“学生”教学生的状态。

  民办高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维持运转,由于资金有限,各方面投入不能跟公立院校相提并论。新闻学专业应用性强,对实验室建设、办学条件、实习条件要求很高,如多年前还用卡带拍片子,但是现在已经全部数码化,更新摄像器材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只有继续使用老设备以免浪费。同时,教师的培养、教材的撰写、实习安排都需要经费投入,对民办高校而言压力巨大。

  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考核机制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是新闻学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整套教学结构理论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有实践课程,但是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摄影、摄像、编辑属于专业课程,其中含有的实践环节都在课程中消化掉了,而之后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没有与之前课程进行合理衔接,往往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随机实习,此时媒体实习学生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上手机会,效果一般。由于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评价学生的实习,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另外,教师使用的教材非常陈旧,里面还有很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跟不上时代。学生毕业时,摄影、摄像都会,就是不精通,像个半拉子工程,就业时没有底气。

  二、民办高校提高新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策略分析

  1.明确办学定位,树立准确的专业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决定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培养能去哪儿就业的学生。民办高校的理论知识次于公办院校,又高于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应高于公办院校,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新闻学专业概念广泛,对口行业细分区别多,侧重点不一,应在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如大一、大二进行通识新闻基本理论教育,从大三上学期开始让学生选择主攻方向,主攻纸质媒体的应强化写作、采访及新闻编辑能力;主攻网络媒体的应学习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主攻电视媒体的应学习电视节目策划、节目摄像及后期制作相关软件,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实习或准备考研,大四进行毕业设计。

  2.加大办学投入,切实加强师资建设。

  大多数民办高校一直以来都存在“增加办学投入就是提高办学成本”的普遍认识,然而,办学投入不能仅仅看做是成本,还是教育事业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有力基石。民办高校应不遗余力地争取各种政府和社会资源,加大办学投入,提高教育软硬件水平。通过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提高双师型素质教师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选派专业老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或省内外媒体参加学习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并更新实验实训设施,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素质能力的教材。加强定点实习基地的建设,开辟专门时间、专门场所,让学生实习,提高实习质量,避免走过场、混学分。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就业渠道。

  在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实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基础上,新闻学专业应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重组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通过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媒体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学分等环节,建立起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训练体系和考核(考证)体系。笔者在此推荐“2+1+1”模式,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该学会采写编评的基本技巧,在大三期间自由选择主攻方向,如果想进网络媒体,则可以选修《网络新闻制作》、《图片与图形后期处理》等课程,并要求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想进电视媒体,则可以选修《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片头设计》等课程;如果想进广播电台,则可以选修《广播节目编辑与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想进纸质媒体的可以选修《新闻与艺术摄影》、《新闻写作与评论》等课程,大四则可以让学生专注于考研或是毕业作品设计。同时深化课程内涵,加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促进新闻学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就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应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师资、生源、专业、信息、相关产业、实习基地等社会资源,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平台,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学校及专业的社会美誉度。

  参考文献:

  [1]史飞翔.谈民办高校新闻学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庹莉. 质量与特色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第8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新闻学;教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2?03

  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印发了《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2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指出,将启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6月9日,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该意见强调以提高新闻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新闻职业人才。无疑,这既是对我国高等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将拉开序幕。

  一、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培养方案上都继承着文学学科的诸多传统。与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相比,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技能化是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都要从偏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向实践教学方向倾斜,通过现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媒体教学等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以掌握技能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确保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改进个别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做法,强化对新闻传播学这个专业的系统性规划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新闻传播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而是整个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布局,要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

  第三,在实践资源的利用上,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实验室教学,注重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全媒体实验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与新闻单位共建的校外实践平台,加快学生走向媒体的实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精神。

  二、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2013年6月9日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包含两种模式:一是培养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二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现结合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系的一些教学改革,谈谈我们对于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收稿日期] 2013-11-20;[修回日期] 2013-12-08

  [基金项目] 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耿蕊(1976-),女,内蒙古赤峰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媒介经营管理.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理念成为教育界的激辩焦点。在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中,讲授新闻理论、示范新闻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样重要,毕竟“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1]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张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导向,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突出教师主导、发现以及中介的作用,及时诊断并纠正学生错位的现象,实时引导并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是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基本要义,又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客观要求。

  2. 高校和媒体密切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和媒体密切合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学校和媒体双方共同参与的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媒体的密切合作是指利用学校和媒体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新闻媒体为横坐标轴,以媒介技术为纵坐标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质和媒体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新闻媒体的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我们根据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邀请湖南省内的省、地(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联合探讨制定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具体课程以及相应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与上述媒体单位积极合作,共同建立新闻实习基地。在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中,新闻系、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各有分工,协同合作:新闻系主要负责制订教学大纲,完成课堂教学;学院主要负责审核培养方案,监督教学计划;新闻实习基地主要负责师资践习、实习与就业等工作。

  3. 应用型的教学培养方案

  新闻实践教学与新闻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体系,两者互相关联、密不可分。而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上,我们首先将实验课的部分从原来的理论课中分列出来,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新闻摄影、报纸编辑与电脑排版、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网页设计与新闻网站建设、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设立了专门的实验课。与此同时,还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了一门实验综合课――新闻采写编评一体化,对所学的实践技能进行逐一过关和综合应用。其次,实施新闻写作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写作意识和动笔能力。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学期要完成至少8篇习作,四个学期需要完成30篇。其中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在内的新闻稿件20篇,包括散文、古典诗词、新诗、小说、剧本等文学性文体,调查报告、说明文、策划方案等应用性文体以及书评、学术论文等在内的文学及其他稿件10篇。再次,新闻专业实习循序渐进,四年不间断。从一年级的见习型的学习,到二年级的专业性的实践,再到三年级的专业强化性的训练,最后到四年级的准就业型的实习,每一年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四年不间断实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不断创新的素养。最后,注重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和宣传。每年举行新闻专业学生技能素养展演活动(摄影、DV、报刊作品等),通过对实习作品的展示和宣传,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4.“CDIO”的专业课教学实践

  CDIO是对杜威“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概括与表达,即在课程教学中反对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的综合能力。

  《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是一门采用“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教学模式的专业技术课程。美国哲学家芬伯格曾说:“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成立与建设以及新闻系自办的新闻网站“新闻起跑线”,不仅为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互动平台。《采写编评一体化》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修读完新闻实务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新闻综合业务课程,也是为本科三年级学生暑期开始的毕业实习设置的应用性实践课。其目的是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之前,依托新闻创新平台(新闻实验室)和进行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业务实战训练,以便在进入媒体后即可顺利平滑地开展新闻业务各个环节的工作。

  5. 在媒体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为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理论知识和媒介素养。但是,学生究竟是在“纸上谈兵”还是能够“学以致用”,就要通过新闻媒体检验这一关了。

  我们的专业实习自大一至大四连续三年不间断,集中安排在夏季学期并主要在新闻单位开展。专业实习(一)主要检测学生理论学习效果,熟悉专业媒体的采编流程,掌握一定的采编技能;专业实习(二)主要提高学生的媒体采编、策划等实践能力;专业实习(三)主要强化学生全媒体背景下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实习主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展示、推销自己的新闻职业素养和技能。上述新闻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均要求每位学生提交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质量的作品,根据每年制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打分。通过媒体实习,学生得到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媒体实践之机会,强化了学生的新闻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查缺补漏,及时掌握自己的优劣势,为后继学习明确方向。

  6. 课程考核

  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方案需要改革,传统的“考概念、考原理”式的课程考核方式也是我们的改革对象。除了像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以及中外新闻史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外,大多数专业方向课程以课程项目(新闻作品)代替了“背书+笔试”的考核方式。

  在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采写编评一体化、电视摄像与编辑制作、报纸编辑与电脑排版等专业必修课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组合的方式,自行选题进行审核,完成一个系列摄影项目、采访专题、出版报纸以及电视节目制作。期末考试时,上述学习小组通过PPT的形式在课堂对本组的摄影作品、采访专题、整版报纸以及电视节目进行展示和介绍,通过现场展示以及师生问答等方式完成成绩评定工作。这种课程考核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培养学生动手制作(摄影、采访、报编、节目)等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同时对专业课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应用型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效果

  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于新闻学专业实际,依托媒体资源,构建适应时展和新媒介环境下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的是实践教学和课程实习相结合、校内专职教师和媒体从业者相联合、校内自创新闻平台与媒体专业实践平台相对接的方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五年来,就校内教学实践平台而言,我们不仅建立和完善了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创新基地,而且新闻自建平台“新闻起跑线”也步入了正轨。就校外媒体实习基地而言,我们不仅和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等纸媒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和湖南电视台国际频道、长沙电视台等媒体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此外还在益阳广播电视台、常德广播电视台、娄底广播电视台等地市媒体建立了实习基地。就实践教学课程而言,试点项目课程体系中的《新闻采访》专业课程已经被评选为“长沙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并获得了成功验收。就学生实践效果而言,累计已有超过300名本科生接受新闻学专业方向的培养,他们不仅在校报、校刊、校电视台等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广受新闻实习基地以及新闻媒体的欢迎。然而,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如何可持续性地培养好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为媒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智力资源,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第9篇:新闻的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3.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类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财经院校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才有生命力,其制造出的“产品”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接受。其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远远高于所开设专业本身。

  二、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学新闻的学生反而没有其他学科更容易进媒体工作,新闻学博士不会写通讯等等,这是目前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本质可能在于我们的新闻教育根本没有明确的目的。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到底将来做什么,这些院校都没有明确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教材选择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教材,与财经类各专业毫无关联,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一般来说,正确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往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个目的进行教材的组织,教师的训练,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而现在的财经新闻教育是基本没有目的,学生所用的教材也没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因此,也就造成财经新闻专业学生在选择工作和人生的目标上也缺乏明确性。

  2.教师的实践机会少。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如果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这句话足以说明实践经历的重要。然而当前,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日益深入,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越来越严格,如果一个学期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撰写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再一方面,因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3.高水平教师引进难。教师学历门槛抬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财经类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影响办好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主要原因,目前要改变这样的状态,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想把这个专业真正办好办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专业师资问题。这里所说的“师资”,是融合型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这类师资应该是既懂经济学理论,又了解经济实务,同时也了解新闻业务。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师资,可以说是基本上可遇不可求,但这个问题还必须加以解决。其简单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选派教师到财经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特别要注意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师资中选派有一定新闻工作基础的优秀骨干教师。第二,财经院校要加大从财经新闻媒体引进教师的工作力度。第三,将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请到学校举办课程讲座,或是有选择地安排财经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承当专业课教学,这样可以进一步密切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第四,创新办学模式,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引导。例如,采用双学位、辅修专业的方式加强学生经济学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采取产学研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第五,选派新闻学教师到国外名校作访问学者,在进修学习中拓宽视野、提高水平等等。

  三、培养高素质财经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人才的路径

  1.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财经类的课程置于“前在”位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类大众传媒所扮演的角色越发具体。这就需要财经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带有浓厚本专业色彩的新闻工作者,以满足财经专业传媒对人才的需求。财经类院校为了培养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厚的经济学基础,又懂新闻传播业务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开设新闻专业课程之前,开设有关经济学的相关课程,打好经济学学科基础,以引领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从事财经新闻和财经媒体工作。

  2.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多是照抄照搬新闻传播学类名牌院校的传统模式,缺少个性。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特别是反映当代经济社会生活的报道,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做深刻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财经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经济学+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了加强对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包括: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经济学主干课程的学习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用经济学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3.财经院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财经新闻媒体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经济又懂新闻,既懂得WTO法则又懂传媒市场规律的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有专家认为,“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立体性,即既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扎实的传播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传播技能;二是高能性,即集采编播与制作于一身,一人顶几人用;三是多面性,即新闻与传播的“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当然不是样样都精,样样都专,而是一专多能)。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确定专业培养模式,开辟一条典型而又独特的应用经济学+新闻教育的办学路径。并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扩大复合型人才的外延,那就是“复合型的人才,国际性的眼光”。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海纳百川的胸襟和与时俱进的眼光。

  参考文献:

  1.何天云:“外语院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载《新闻界》2006年第6期。

  2.蔡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观察与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3.韩建民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4.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5期。

新闻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新闻的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